国民核心素质培养与中国教育现代化(摘录自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)

更新时间 : 2016-09-27 15:05:52

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规定,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“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,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”。围绕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,在7月16、17日广州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,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在主题研讨中分享了他的见解: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培养现代人,提升主体性。

那么,怎么样才能称之为现代人?褚宏启教授认为:第一,平等开放。秉持民主平等观念,认为人人平等,男女平等,认为人人平等,男女平等,尊重他人人格,能尊重并宽容不同看法。心胸开阔,乐意接受新思想、新经验。积极参与公共事务,而非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。第二,独立自主。表现在独立做决定、独立解决问题,不过多依靠依赖别人,尽量少受别人影响,坚持己见,不人云亦云。第三,乐观进取。对人对事都持乐观的态度,健康向上,积极进取。相信个人努力可以克服恶劣环境,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,过上幸福生活等。拒绝对工作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采取被动、顺从和宿命的态度。第四,科学理性。掌握科学知识,具有科学精神,运用科学方法探求未知世界并寻求因果关系。能理性看待自己与自然、与社会、与自己的关系,能积极运用理性科学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。

概括而言,褚宏启教授说,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主体性。主体性包括积极性、自主性、创造性三个方面。积极性意味着积极向上、自强不息、开拓进取、奋发有为;自主性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,有主见,不盲从;创造性意味着不墨守成规,充满创新意识,具有创新能力,并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改造世界。

褚宏启教授抛出问题:中华民族勤劳、智慧、勇敢的民族,是一个主体性强的民族吗? 他深入剖析道:就积极性而言,国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,阶层流动固化,机会少、欠公平也影响积极性的释放。学生的积极性,尤其是备考的积极性貌似高涨,那是源于外资压力而非出自内心兴趣。就自主性而言,成长时期不敢标新立异,个性张扬不够,依附于分数,为考而学。职场时期担心人言可畏,不相信个人能力,往往认为关系、“后门”比能力更重要,担心“站错队”,人身依附性很强。褚宏启教授认为,创造性是主体性的集中和最高体现。创新能力不足时我国国民素质也是我国学生素质的最大短板。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国家发展,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。对此,褚宏启教授大声疾呼:主体性是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的灵魂,教育的终极使命是提升人的主体性,教育要培养有独立精神、自主精神、创造精神的现代人,而不是唯唯诺诺的臣民和顺民。

那么应该怎样培养现代人,提升人的主体性?褚宏启教授的答案是: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:民主、自由。

民主本身是一种最好的教育,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。国家发展的推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种,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。当遭受外部压力时,民族主义发挥救亡作用,鞭策国民奋发进取;民主主义是内在潜力,启蒙国民朝更文明的方向发展。长期以来,我国教育表现为“救亡压倒启蒙”,因此,褚宏启教授认为,教育需要实现“工作重心的转移”,由重视分数的外部压力转向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。

践行自由,即赋予教育自由,包括学生的学习自由权(含教育选择权),教师的教学自由权、教师的学术自由权、学校的办学自主权。褚宏启教授引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:“做校长主要关注的还是学校获取更多的资源实现目标……最重要的资源可能不是钱、不是物,而是精神资源。就教师而言,教师的爱心、热情、智慧、勇气,这些是我们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资源。但这些资源的获得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、尊重的氛围、民主自由的体制机制做保障,是无法实现的。这同样适用于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力……教育太需要民主和自由”。